都江堰历史:鱼嘴-千年智慧铸就金刚不坏之身
都江堰历史:鱼嘴-千年智慧铸就金刚不坏之身
都江堰历史:鱼嘴——千年智慧铸就金刚不坏之身
何民(四川都江堰)
鱼嘴分江内外流,宝瓶直扼内江喉。
成都坝仰离堆水,禾稻年年庆饱收。
——董必武《观都江堰》
都江堰有个游人到此必看的地方,这就是鱼嘴。为什么这个地方叫鱼嘴呢,外地游人总觉得这名字取得好生奇怪,其实看了之后就明白了。“鱼嘴”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分水工程,它静卧岷江江心,昂头将滔滔江水一分为二,左边泄洪,右边引水灌溉,是都江堰的三大核心工程之一。因状如鱼嘴,人们就叫它“鱼嘴”。
今天的游人站在鱼嘴,远眺岷山千里雪,脚踏滔滔岷江水,感慨于鱼嘴千年不朽的功绩时,可曾想到今天鱼嘴之所以能坚如磐石地昂首江中,是集中了都江堰维修和保护者千年的智慧,才铸就了鱼嘴的金刚不坏之身。
都江堰自建成以后,川西平原就变成了“水旱从人”的鱼米之乡,但大自然并不因此而变得温柔宜人。秦汉之后,洪水时有发生,江河堰堤屡屡被毁,而首当其冲的便是鱼嘴。如果把都江堰水利工程比作一个军阵的话,鱼嘴就是这个军阵的先锋,汹涌而来的洪水最先冲击的就是鱼嘴。历史上鱼嘴被冲毁、位移数十次,每冲毁一次,接踵而至的便是水涝和旱荒。为此,历任四川主官均把维修都江堰作为首要工作,而鱼嘴则是维修工程的重中之重。鱼嘴不保,整个都江堰就失去了作用。
都江堰维修历来有坚作和柔作之争,坚作就是主张以条石垒砌堤岸,以桐油、石灰、丝麻粘合塞缝,以达到坚固耐用的目的。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确实可以提高工程的坚固和耐用,但在岷江强大的洪水冲击下,也不能保证长久不垮,工程造价高,费工费时。柔作的主张是用竹笼装填卵石砌护堤岸,其优点是简单易行,拆迁和重建容易,应变能力强,竹材和卵石均可就地取材,省工省钱。竹笼卵石的另一个优点是在洪水侵袭时,竹笼和卵石的空隙可以消弥一部份洪水的冲击力,同时在堤岸底部被洪水淘空时,竹笼卵石会自然下沉填补。柔作的缺点是坚固性差,经不住洪水的冲击,需要年年维修。
应该说,无论是坚作还是柔作,都是前人在维修都江堰的基础上积累的经验和智慧,都在治理和维护都江堰水利工程上发挥过巨大的作用。
在鱼嘴的治理和维修上,更是体现了我们先人的智慧。
元朝吉当普在署理四川水利时,亲自到鱼嘴考察,研究,认为鱼嘴经常被洪水冲毁,无论是石砌还是竹笼卵石,都不足以抵御洪水,便大胆地提出在鱼嘴铸铁龟以护鱼嘴镇洪水,并亲自督造了重达万斤之巨的铁龟置于鱼嘴之首。铁龟铸成之后,确实对保护鱼嘴抵御洪水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到了明嘉靖二十六年夏
(公元1547年8月),都江堰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大洪灾,堰毁堤决,“金堂、简、资、内江一带水势弥漫,驾山旧痕几十余丈,浸淫四、五日始渐以落。江两岸田地冲决,见在民居漂洗靡遗寸椽,盖百年来所未见之灾也”(《都江堰铁牛记碑》)。都江堰灌区灾情惨重,民不聊生。鱼嘴的铁龟也被洪水冲得不知所踪。
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按察司佥事施千祥负责整治四川水利。施千祥实地踏勘了鱼嘴等工程,又走访了民间匠人,认为在鱼嘴安置铁龟“以铁治堰”之法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只是觉得万斤之重仍不足以抵御洪水。为一劳永逸计,决定铸造更大更重的铁牛放在鱼嘴。
为铸这头七万斤重的铁牛,施千祥动用了千余名工匠,在鱼嘴用杩槎拦断江水,再深淘江底挖坑,竖埋300余根柏木桩,桩间黏土回填,桩顶铺二尺厚石板,然后浇铸铁板为底座,再在铁板上用泥沙作成牛模。牛模现场设11座化铁炉,安50口熔锅。浇铸当天,牛模四周11座大炉炉火熊熊,50口熔锅内铁水滚滚,千名工匠轮番作业,万千百姓围观助兴,只见钢花飞舞,铁水飞溅,场面十分壮观。经过一昼夜连续浇铸后,两头铁牛终于铸成,“各长丈余,首合尾分,如人字状,以其锐迎水之冲,高与堰嘴等。”(《铁牛记》)
鱼嘴铁牛为两头“首合尾分”的巨牛,重达70000斤。铁牛铸成之日,川西各州县百姓为之欢欣鼓舞,庆贺都江堰再获新生。
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都江堰只是每年岁修,没有再发生大的灾害。
清初,都江堰再遭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袭击,洪水泛滥,堤堰尽毁,整个鱼嘴竟然被下移200余米。更令人惊愕的是,重达70000斤的铁牛被洪水冲得无影无踪,足见这次洪水之凶猛。铁牛神秘失踪,至今也没有找到,成为都江堰又一谜团。
清光绪年间,丁宝桢任四川总督,此时的清廷国势式微,朝政腐败,加之连年动乱、战争,都江堰年久失修,水旱灾害频发,丁宝桢硬是从空虚的清廷国库争得12万两白银,大修都江堰。丁宝桢在总结前人维修都江堰的成败得失经验和教训后,采用了刚柔并举的措施,即“坚作”和“柔作”两种方式并用,在采用竹笼装石修堤的同时,对鱼嘴和人字堤等要害处采用石砌方式。应该说丁宝桢的维修方式是各取所长,是符合都江堰治水的“因地制宜”箴言的。惜乎丁宝桢运气不佳,大修完成仅两三个月,都江堰就遭遇了千年难遇的大洪灾。据史料记载,这次洪水超过有史以来的水位记载,内外两江水位均高过堤岸,再次将鱼嘴、人字堤等多处堤岸冲毁。丁宝因此获罪而连降三级。
客观地讲,如果没有丁宝桢此次大修都江堰,仅以此前严重失修的都江堰迎战这场洪水,不光灌县,恐怕整个川西平原,乃至成都都会遭受灭顶之灾。
时间移到了1925年,时任成都水利知事的都江堰人官兴文主持大修都江堰。官兴文是都江堰本土水利专家,熟知都江堰的地形地貌和水文特征,他经过实地踏勘和调查研究,发现都江堰三大工程中,最易受到洪水攻击的就是鱼嘴和人字堤。如果“鱼嘴”是鱼之头,那么人字堤就是鱼之身,身越长,越容易被攻击,且顶住鱼头的力就越弱,历史上鱼嘴在洪水面前十数次向下位移,最远一次下移达200多米。经过分析,他认为要铸就鱼嘴的金刚不坏之身,除了要加强鱼嘴和堤岸的修筑外,缩短“鱼身”以强其体是关键。官兴文大胆作出将鱼嘴位置下移200米,使鱼嘴至飞沙堰的堤岸变得短而粗壮,成为名符其实的“金刚堤”。
大修中,官兴文再次校准内江岁修淘修河床的基准,新铸卧铁一根,埋于凤栖窝。此次大修,基本奠定了鱼嘴和金刚堤现在的格局。
光阴荏苒,近百年又过去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鱼嘴和它身后的金刚堤,也先后经受了大大小小洪水的考验,特别是“5.12”特大地震,鱼嘴更是经受前所未有的考验,如今依然风采依旧,昂首江中。在鱼嘴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人类的智慧和力量,都江堰作为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当之无愧。
何民:
男,四川成都都江堰市人,现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企业管理工作,业余写作,有小说、诗歌、报告文学、戏剧、散文、文学评论等作品散见于《四川文学》《青年作家》《星星》诗刊《散文百家》《大众文艺》《中国法制文学》《龙门阵》《草地》《中国青年报》《华西都市报》等报刊。 现系都江堰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岁月SY》主编:赵家明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