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爱篇么 > 历史 > >正文

​二桃杀三士二桃杀三士的起源,经过,结果历史

摘要二桃杀三士二桃杀三士的起源,经过,结果历史 二桃杀三士是中国古代一则历史故事,最早记载于《晏子春秋》,后演变成成语,表示用计谋杀人。 典故出自于《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

二桃杀三士二桃杀三士的起源,经过,结果历史

二桃杀三士是中国古代一则历史故事,最早记载于《晏子春秋》,后演变成成语,表示用计谋杀人。

典故出自于《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二十四》。

根据原文所述,春秋时代齐景公帐下有三员大将: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他们战功彪炳,但也因此恃功而骄,晏子为避免造成未来可能的祸害,建议齐景公早日消除祸患。

晏子设了一个局:让齐景公把三位勇士请来,要赏赐他们三位两颗珍贵的桃子;而三个人无法平分两颗桃子,晏子便提出协调办法——三人比功劳,功劳大的就可以取一颗桃。

公孙接与田开疆都先报出他们自己的功绩,分别各拿了一个桃子。

这时,古冶子认为自己功劳更大,气得拔剑指责前二者;而公孙接与田开疆听到古冶子报出自己的功劳之后,也自觉不如,羞愧之余便将桃子让出并自尽。

尽管如此,古冶子却对先前羞辱别人吹捧自己以及让别人为自己牺牲的丑态感到羞耻,因此也拔剑自刎——就这样,只靠着两颗桃子,兵不血刃地去掉三个威胁。

后人以二桃杀三士一词表示运用计谋杀人的涵义;但在《晏子春秋》的原文之中,还可以发现一些古代权力分配与君王杀功臣的斧凿。

该故事在秦汉时期就已广为流传,汉代的画像材料中常能看到此故事场景。

汉代乐府诗《梁父吟》抒发了对三位勇士牺牲的感叹,对晏子的权谋也稍稍做了讽刺。

《喻世明言》也有一章讲述此故事。

景公养勇士三人无君之义晏子谏第二十四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闻。

晏子过而趋,三子者不起。

晏子入见公曰:臣闻明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有君臣之义,下有长率之伦,内可以禁暴,外可以威敌,上利其功,下服其勇,故尊其位,重其禄。

今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内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敌,此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

公曰:三子者,搏之恐不得,刺之恐不中也。

晏子曰:此皆力攻勍敌之人也,无长幼之礼。

因请公使人少馈之二桃,曰:三子何不计功而食桃?公孙接仰天而叹曰:晏子,智人也!夫使公之计吾功者,不受桃,是无勇也,士众而桃寡,何不计功而食桃矣。

接一搏猏而再搏乳虎,若接之功,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

援桃而起。

田开疆曰:吾仗兵而却三军者再,若开疆之功,亦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

援桃而起。

古冶子曰: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流。

当是时也,冶少不能游,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得鼋而杀之,左操骖尾,右挈鼋头,鹤跃而出。

津人皆曰:‘河伯也!’若冶视之,则大鼋之首。

若冶之功,亦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

二子何不反桃!抽剑而起。

公孙接、田开疆曰: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

皆反其桃,挈领而死。

古冶子曰:二子死之,冶独生之,不仁;耻人以言,而夸其声,不义;恨乎所行,不死,无勇。

虽然,二子同桃而节,冶专其桃而宜。

亦反其桃,挈领而死。

使者复曰:已死矣。

公殓之以服,葬之以士礼焉。

话说齐国有了晏婴 晏子为相,齐景公也就有了恢复齐桓公时期的霸业的雄心,但是时间一长,这位好高骛远的国君就熬不住了。

他想通过豢养一批勇士的办法来建立自己的武功。

当时,齐景公豢养了三个勇士:一个叫田开疆,一个叫公孙捷,一个叫古冶子,号称齐国三杰。

这三个人个个勇猛异常,力能搏虎,深受齐景公的宠爱;他们恃宠自傲,为所欲为。

这时齐国田氏的势力越来越大,曾经联合国内几家大贵族,打败了掌握实权的栾氏和高氏。

田氏家族势力的提高,直接威胁着国君的统治。

而田开疆正属于田氏一族,晏婴很担心三杰为田氏效力,危害国家,便劝齐景公除掉这三个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内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敌的勇士。

齐景公担心搏之恐不得,制之恐不中。

晏婴决定伺机智杀这三勇士。

一天,鲁昭公访问齐国,齐景公设宴款待。

鲁国由叔孙蜡执礼仪,齐国由晏婴执礼仪,君臣四人坐在堂上,三杰佩剑立于堂下,态度十分傲慢。

晏婴心生一计,决定乘机除掉他们。

当两位君主酒至半酣时,晏婴说:园中金桃已经熟了,摘几个请二位国君尝尝鲜吧?齐景公大悦,传令派人去摘。

晏婴忙说:金桃很难得,还是臣亲自去吧。

不一会儿,晏婴领着园吏,端着玉盘献上六个桃子。

众人一见,只见盘子里放着的六个桃子,个个硕大新鲜,桃红似火,香气扑鼻,令人垂涎。

齐景公问:就结这几个吗?晏婴说:还有几个没太熟,只摘了这六个。

说完恭恭敬敬地献给鲁昭公。

齐景公一人一个金桃。

鲁昭公边吃边夸奖桃味甘美。

齐景公说:这桃子实在难得,叔孙大夫天下闻名,当吃一个。

叔孙诺谦让道:我哪里赶得上晏相国呢?相国内修国政,外服诸侯,功劳最大,这个桃应该他吃。

齐景公见二人争执不下,便说:既然二位谦让,那就每人饮酒一杯,食桃一个吧!两位大臣谢过齐景公,把桃吃了。

这时,盘中还剩有两个桃子。

晏婴说道:请君王传令群臣,谁的功劳大,谁就吃桃,如何?齐景公自然明白晏婴的意图,于是传令下去。

三勇士而赐二桃,故意少其一。

不足则争,因使其计功而食桃,意味着功大者得食桃,功小者不得吃. 三勇士各言其功,都自认为功大无比。

果然,公孙捷率先走了过来,拍着胸膛说:有一次我陪大王打猎,突然从林中蹿出一头猛虎,是我冲上去,用尽平生之力将虎打死,救了国君。

如此大功,还不应该吃个金桃吗?晏婴说:冒死救主,功比泰山,可赐酒一杯,桃一个。

公孙捷饮酒食桃,站在一旁,十分得意。

古冶子见状,厉声喝道:打死一只老虎有什么稀奇!当年我送国君过黄河时,一只大鼋兴风作浪,咬住了国君的马腿,一下子把马拖到急流中去了。

是我跳进汹涌的河中,舍命杀死了大鼋,保住了国君的性命。

像这样的功劳,该不该吃个桃子?齐景公说:当时黄河波涛汹涌,要不是将军斩鼋除怪,我的命早就没了。

这是盖世奇功,理应吃桃。

晏婴忙把剩下的一个桃子送给了古冶子。

一旁的田开疆眼看桃子分完了,急得大喊大叫:当年我奉命讨伐徐国,舍生入死,斩其名将,俘虏徐兵五千余人,吓得徐国国君俯首称臣,就连邻近的郯国和莒国也望风归附。

如此大功,难道就不能吃个桃子吗?晏婴忙说:田将军的功劳当然高出公孙捷和古冶子二位,然而桃子已经没有了,只好等树上的金桃熟了,再请您尝了。

先喝酒吧。

田开疆手按剑把,气呼呼地说:打虎、杀鼋有什么了不起。

我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反而吃不到桃子,在两位国君面前受到这样的羞辱,我还有什么面目站在朝廷之上呢?说罢,竟挥剑自刎了。

公孙捷大惊,也拔出剑来,说道:我因小功而吃桃,田将军功大倒吃不到。

我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 说罢也自杀了;古冶子更沉不住气了,大喊道:我们三人结为兄弟,誓同生死,亲如骨肉,如今他俩已死,我还苟活,于心何安?说完,也拔剑自刎了。

鲁昭公目睹此景,无限惋惜,半天才站起身来说道:我听说这三位将军都有万夫不当之勇,可惜为了一个桃子都死了。

齐景公长叹了一声,沉默不语。

这时,晏婴不慌不忙地说:他们都是有勇无谋的匹夫。

智勇双全、足当将相之任的,我国就有数十人,这等武夫莽汉,那就更多了。

少几个这样的人也没什么了不起,各位不必介意,请继续饮酒吧!晏婴料到二桃赏赐三勇士,他们必然不会遵照齐景公之命,计功而食桃,而是无长幼之礼,炫耀己功而抢桃。

勇士相争,必以兵剑。

不出晏婴所料,田开疆和公孙捷都争先恐后援桃而起,都自以为武功盖世,无与人同矣;古治子也自以为其勇猛超过田开疆和公孙捷,但是桃已被他们抢占,于是拔剑而起,要求他们交出二桃。

看来纷争已起,解决问题的方式或以刀兵相见,杀个你死我活,或交桃受辱,而辱为勇士最大的忌讳,如此必然以死免辱。

以辱致人于死,则辱人者为不仁不义,不仁不义又甚于受辱,那么,辱人者又有何脸面活在世上?可以说,不管用哪种方式解决,三勇士都难免一死。

三士之死,虽属悲壮,但是他们居功自恃,甚至被人作为阴谋篡位的工具加以利用。

四肢短小的晏婴伺机使巧,兵不血刃,不费吹灰之力,终以二桃杀死三个力可拔山的勇士,消除政治隐患,其智慧也却非寻常,但是手段也太阴险毒辣了。

《二桃杀三士》这个典故是放在铲除权臣这一篇系来说的,主要是写了晏子如何运用计谋 心理学而杀掉了三个居功自傲的谋逆之臣。

微不足道的桃子,被赋予了无尚荣誉象征。

二桃为三士所分,以最小的代价,造成了最大程度的客观和主观意义上的不平等,使得二枚桃子由绕指柔化为百炼钢,五步之内,足以夺人性命,也就不足为奇了。

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