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奸雄曹操是怎么看一个人的人品的对于叛徒他如何处置
一代奸雄曹操是怎么看一个人的人品的对于叛徒他如何处置
历史是一条长河,它奔流向前,无止无息。
今天小编为您讲述曹操的故事。
历史上说曹操只看重人的才能,不看重人的品德,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那么 曹操的很多谋士其实以前都是从袁绍那里过来的,比如郭嘉,比如荀彧,这些人为什么离开袁绍来投奔曹操呢?历史上的曹操能够成人之美,有容人之量,还有用人之识。
曹操对待人才有着海纳百川的胸怀。
《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那么曹操是怎么成人之美的呢? 三国时期有个人物叫王修,是袁绍儿子袁谭的手下,后来袁谭被曹操打败,在战争中被杀。
当时王修在外地负责运粮,听到袁谭的死讯,下马嚎啕大哭。
然后王修骑着马去拜见曹操,要为袁谭收葬。
王修就说了,我深受袁氏的恩情,现在我请求为袁谭收葬,之后就算把我杀了,我也无怨无悔!曹操一听,这是义士啊,任用还来不及呢,怎么能杀了呢,就让王修为袁谭收葬,成全王修的忠义,后来还任命王修做官。
曹操在兖州时,有两个部将徐翕、毛晖。
当时兖州大乱的时候,这两个人都背叛曹操。
后来两个人亡命逃跑,去投靠东部的一个诸侯叫臧霸。
臧霸最后归顺了曹操,曹操就命令刘备前去见臧霸,并让臧霸奉上二人首级。
这个时候臧霸就对刘备说:以前我之所以能自立一方,就是因为我不会做这种事,去杀害投降我的人。
我受曹操存命之恩,不敢违其命令。
不过有意于王霸之道的君主应该以义相告,不宜威迫,希望刘将军能为我辞却这个命令。
刘备回来以后就把臧霸的话告诉曹操,曹操叹息:这正是古人仁德的做法,臧霸现在却能加以奉行,这也正是我的愿望啊。
于是曹操不仅不杀那两个人,反而还任命徐翕、毛晖做郡守。
我们大家都知道关羽千里走单骑。
当时关羽不得已投降了曹操,之后在白马之战中斩杀袁绍的大将颜良,立了大功。
在关羽斩杀颜良之后,将曹操给自己的金银财宝原封不动放好,挂印封金,就此离开曹军去找刘备。
曹操的手下这个时候都要派人去追关羽,曹操及时制止手下,说道,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关羽各为其主,不要追了,让他去吧。
所以关羽离开曹操,曹操的手下并没有追杀关羽。
曹操一句各为其主,成就了关羽千里走单骑,义薄云天的美名。
无论王修、臧霸还是关羽,他们的举动都是义举。
曹操成人之美,其实就是成就别人的美德和义举。
曹操成就了别人,别人也自然会来报答曹操。
王修虽然以前是曹操敌人袁谭的人,但是后来曹操把自己的都城邺城交给王修管理,王修赏罚分明,把地方管得特别好。
不仅如此,有一次都城发生叛变,王修是第一个带着兵马赶到的。
臧霸也是一样,在官渡之战的时候,臧霸集中兵力抵挡来自青州方向袁绍的进攻,后来成为魏国的镇东将军,三朝元老,到了曹操孙子曹睿做皇帝的时候才在任上病亡。
曹操不仅能成人之美,还有容人之量。
什么是容人之量? 官渡之战之后,曹操在袁绍军中发现大量书信,都是自己的将领和袁绍往来的书信,也就是说很多人吃着曹操的饭,心里想着砸曹操的锅,这个时候曹操怎么做的呢?曹操下令把这些书信全给烧了。
曹操说了这么一句话,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那个时候,我都不能自保,况且诸位呢?这一把火烧掉的不仅仅是书信,烧掉的还是过去的是是非非。
这个事情说明什么?说明曹操是个非常大度的人。
历史上做过这件事的人不止曹操一人,总共有三人,而且这三人都是开国皇帝。
其中一位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刘秀当时在中国北方和王郎决战,最后攻破邯郸,得到上千文书,全是自己手下和王郎联系的书信。
刘秀看也不看,把所有的将军召集起来,然后把书信全都拿出来,这个时候那些将领估计心里凉了半截,只见刘秀一句话也不说,点起一把火,把这些书信全给烧了,然后说了这么一句话,令反侧子自安,就是你们之前那些因为写了信件而辗转反侧,内心不安的人,现在你们可以安心了,我刘秀既往不咎。
还有一位做过这个事情的人是南北朝时期南朝开国皇帝萧道成,萧道成这个人是个大胖子,史书记载腹大如瓠,就是肚子和葫芦一样,圆鼓鼓地翘起来。
当时有个大臣刘休范叛乱,萧道成就前去平定刘休范的叛乱。
当时叛军声势浩大,很多官兵都暗中和刘休范通信,暗中勾结。
萧道成的军队攻克叛军营垒,缴获数千份这样的投名状,萧道成二话不说,立即全部烧掉书信,然后登上城楼,高声对众人说:刘休范父子日前已被杀死,尸体就埋在南山之下。
我是平南将军萧道成,各位好好看清楚了。
你们递给叛军的名帖早被我烧了,不要担心了,该干什么就去干什么吧。
曹操、萧道成、刘秀都是一代明主,开国皇帝,四个字形容他们的行为,就是既往不咎。
既往不咎说起来容易,但确实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
有人就做不到既往不咎,谁呢?袁绍。
袁绍手底下有个谋士叫田丰,田丰在官渡之战之前劝阻袁绍不要和曹操打,袁绍认为田丰阻塞军心,就把田丰关起来。
等官渡之战失败了,袁绍回到老家第一件事就是把田丰给杀了。
袁绍说了这么一句话,唉,我不听田丰的话,打了大败仗,让天下人耻笑。
然后就把田丰给杀了。
袁绍不听田丰的建议吃了败仗,反而怪罪田丰,把田丰杀了,肚量之小实在让人叹息。
反观曹操对于背叛他的人也是非常宽容的。
曹操有个手下叫魏种,是曹操亲自提拔举用的,结果后来兖州叛乱,曹操就对身边人说了,别人可以叛变,但是我知道魏种的为人,魏种一定不会背叛我的。
没想到魏种真的就叛逃了,曹操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生气,说道,你魏种有本事逃到天涯海角,要是让我找到你,有你好看!等后来曹操生擒魏种,曹操叹息了一下,唉,魏种这个人还是很有才干的。
曹操又亲自为魏种解开束缚,任用他做官。
曹操这一辈子啊,其实背叛曹操的人不多,基本都集中在兖州这个时期了,比如我们今天说的徐翕、毛晖、魏种,还有一个人叫毕谌,当时在兖州也给跑了。
《三国志》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说在兖州之乱的时候,毕谌的老母亲、妻子被张邈给劫持了。
没办法,曹操当时送毕谌离去,说,你老母亲在张邈手里,你还是离开我吧。
毕谌当时非常感动,表示我虽然离开曹公您啊,但我绝无二心。
曹操也非常感动,哭得一塌糊涂。
等毕谌离开曹操,就把这话忘了,找到老母亲也不回来了。
毕谌先是投奔张邈,后来又投奔吕布。
后来可好毕谌被曹操给抓了,大家都非常担心,觉得这次毕谌八成是在劫难逃了。
谁知道曹操说了这么一句话,一个人如果对父母孝,那一定会是个忠臣,你这样的人就是我要的。
然后曹操还封他做鲁相,鲁国缺人管理,毕谌你去最合适。
类似的还有陈琳,我们都知道陈琳写了个讨曹檄文把曹操祖宗三代骂了个狗血淋头,曹操不以为意,后来还重用陈琳。
曹操晚年经常头疼,有一天发病,非常难受,正好在读陈琳的文章,陈琳这文章写得实在是太好了,曹操读到精彩的地方就不觉得自己头疼了,高兴地跳了起来,陈琳把我头痛治好了! 所以我们看历史的曹操,确确实实是个大气、有肚量的英雄,有句话叫宰相肚里能撑船,用来形容曹操再合适不过了。
曹操不仅能成就别人,能容忍别人,还有用人之识。
说到曹操用人,就不得不提曹操的《求才令》。
曹操先后三次颁布《求才令》,广招天下的贤才。
《求才令》有这么一句话,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你们要替我发掘那些出身低下被埋没的人才,只要有才能,我都希望能得到并任用他们。
三次求才令一出,就是希望天下的人才不要有任何顾忌,都来投奔自己。
但是对于曹操这三次《求才令》,后世有一种比较极端的解释。
一些人认为曹操求才不求德,不看中人的品德,这种说法是偏颇的,并不是曹操真正的本意。
曹操《求才令》的第一个意思是,有很多人才特立独行,他们的行为不被当世人理解,世人认为他们品行不端,或者是有人造谣,使得他们名誉不好,曹操眼里这样的人依然值得任用。
在《求才令》中曹操提到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着千载。
就是说韩信这个人,小时候胯下之辱,所以很多人瞧不起他,其实他是个大勇之人,最终成就了王业,流传千古。
像韩信这样的人,我曹操愿意任用。
而在现实中,曹操确实是这么做的,曹操手底下有很多人才的行为被认为不端。
比如著名谋士郭嘉,郭嘉从小不与俗接,平时不和普通人交往,后来做官也是我行我素,不讲礼仪。
曹操手下有个官员陈群,陈群就看不惯郭嘉。
认为郭嘉行为不点检,好几次在朝廷之上,当众训斥郭嘉,郭嘉自己倒是神态自若,依然我行我素。
但是曹操不以为意,依然非常重用郭嘉,因为郭嘉虽然不服礼教,但非常聪明,是个人才。
曹操的第二个意思是,很多人才出身卑微,这种人只要有才我就重用。
曹操在《求才令》中提到萧何、曹参,县吏也。
就是说萧何、曹参两个人出身低微,但是依然是栋梁之才。
所以英雄不问出处,出身再差也没有关系。
曹操确实说到做到,曹操的手下很多人出身都很不好,比如于禁和乐进,这两个人都是曹操手底下的猛将,他们以前是干啥的呢?于禁以前是当小兵的,乐进是帐下吏,说白了就是个跑腿的,连个士兵都不是。
再比如说毛玠,就是给曹操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的人,毛玠出身也不好,县吏,所以曹操用人不看出身。
曹操的第三个意思,就是你哪怕是投降过来的,也没有关系,我也用你。
求才令有这么一句话,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
就是说管仲这个人以前是齐桓公的敌人,曾经弯弓射箭射中过齐桓公,但是齐桓公依然重用管仲,成就一番霸业。
曹操也是如此,对待投降自己的人也是重用,比如张辽、徐晃、张郃。
张辽以前是吕布的人,徐晃是杨奉的人,张郃是袁绍的人,但是到了投降曹操以后曹操都重用。
曹操是非常看重张辽的,史书上记载,有一次张辽出征归来,曹操亲自出城迎接张辽,接到自己车子里,两个人一起回城,以示张辽的尊贵。
所以我们看,曹操并不是说一味的不追求道德,曹操的求才令是有特定语境的。
曹操对有才的人求才若渴,对于道德高尚的人更是非常喜欢。
曹操手底下很多受到重用的人为人都非常正直,道德都非常高尚,比如毛玠,比如王朗,比如华歆,比如崔琰。
论语有这么一段,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 悦,远者来。
就是有人问孔子,政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啊?孔子就说了,你身边的人高兴,远方的人来投奔你,这就是最高境界。
我们说曹操能够成人之美,有容人之量,还有用人之识。
真的做到了近者悦,远者来。
标签: